转发-自然之恋:科技新闻:发现黑洞

分类:美文欣赏
2019-05-03 17:18 阅读(?)评论(0)
科 技 新 闻 :发 现 黑 洞
 
2019-04-05 搜狐新闻
原标题:4月10日将有大事发生,关于黑洞!
大事?到底有啥大事?
来自中科院的消息,一支汇集了全球天文学家的宇宙观测团队,决定在北京时间4月10日21点整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,宣布一项“开创性”的重大成果——公布首张黑洞照片。
黑洞的艺术家想象图,图片来源: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

由事件视界望远镜(EHT)捕获的首张黑洞照片,有可能是今年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。这是人类第一次看到黑洞的真实样子。
届时,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、智利圣地亚哥、中国上海和台北、日本东京和美国华盛顿六地的分会场将以英语、西班牙语、汉语和日语四种语言进行直播。

在上海,EHT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将发布这一重大成果。
时间: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点整
地点: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
内容:发布来自于EHT的一项重大成果

你们肯定在想,黑洞的照片究竟是什么样子?拍到的照片意味着什么呢?为什么要给黑洞拍照?什么样的黑洞适合拍照?为什么EHT适合给黑洞拍照呢?
这些问题都即将在4月10日的发布会上向大家揭晓。还会有更多福利,参与EHT的中国科学家们也将在现场给大家讲述他们参与该项目的心路历程,揭晓视界望远镜未来还会带来怎样的精彩成果。
相信很多朋友无法来到发布会现场,不过没关系,发布会全程会进行视频直播,直播链接会在发布会之前两天内向大家公布,请保持关注。

本博注:以上文字报道来自搜狐新闻。为了让大家能在4月10日有更多收获,特别为大家奉上本人写于2011年的科普小菜——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说 说 宇 宙 中 的“ 黑 洞 ”(2011-8)

  如果不便谈论社会、政治与历史,我大部分时间会去翻看与自然哲学密切相关的“理论物理”方面的书籍。这是个深邃无底、涉猎面又异常宽阔的领域,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相对论、量子理论、宇宙科学、哲学……,乃至宗教。“在许多意义上,理论物理学家只是穿了工作服的哲学家”(柏格曼语),真的是这样。
    最近这些日子,本人就一直在阅读法国物理学家皮尔-卢米涅于上个世纪末写作的《黑洞》一书,尽情欣赏并感叹宇宙自然之深奥奇妙。人生一世,这些东西或许没什么实际意义,不学不知也可,无碍吃喝声色,可一旦知道,你生命的空间就会因此通透许多,明亮许多。这,就是科学的人文价值与艺术魅力。
    看不见的东西,比看得见的更深刻,更有价值。宇宙中的黑洞,就是这样。
    不要以为“黑洞”是深井一样的黑洞洞儿。实际生活中,“黑”是看得见的颜色,但“黑洞”你根本没有视觉反应,不是“黑”,而是看不到,它在“视界”之外。对于视觉,它不存在。只是我们已经习惯把“什么都看不见”称作“黑洞洞的”而已。
    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近地恒星——太阳,将来,几十亿年后就将急剧朝黑洞那个方向演化。通俗地说,“黑洞”就是超大恒星燃烧之后凝缩成的怪“核儿”。
    在理论上,“黑洞”是极限性质的存在,叫做“奇点”,不太好理解。什么是“奇点”?打个比方:通常我们无论身在何地,总是有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个方向,但你如果到了北极,则无论朝哪个方向都是“南”,只剩下一个方向了。南极也是这样,只有“北”。这就是因为,你到了极限点,奇点,本来泾渭分明的经线与纬线在二维球面的两端龟缩为一。非常明显,在奇点处,很多常规性理论失效。
    恒星的生命期叫“主序阶段”,大约120亿年。由于有足够的核燃料——氢,在高温高压的恒星内部聚变燃烧,爆发能量,抗拒引力,支撑重量,百亿年的时间里,它不会塌缩。可是,燃料一旦耗尽,胀力丧失,核聚变产生的所有重物质就会剧烈塌落,砸向核心——自然界不存在“引力中性”物质。越塌陷,密度越大;密度越大,引力越大;引力越大,塌陷越严重,作用循环。最后,物质密度会达到难以想象的程度。一般说来,质量不太大的恒星塌缩到一定程度,可供引力压缩的物质告罄,塌缩停止,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白矮星”,它成为中等质量恒星演化的终点。
    我们的太阳就是一颗质量中等偏小的恒星,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00倍,按立方计算,体积则是地球100万倍。有朝一日,太阳塌缩成白矮星后,个头儿将与地球一样大小——体积缩小100万倍。可想而知,其时物质密度将是多么地大——白矮星上,一个立方厘米(一个顶针大小)的物质会重达几吨,难以想象!这即是说,白矮星具有难以想象的万有引力。但这还不是极限,比白矮星密度更大,引力更大的还有黑矮星、中子星……,直至黑洞。这是一个逐步走向极端的序列,它们是更大质量的恒星熄灭以后的残骸结核。
    中子星是比太阳还要大若干倍的恒星塌缩后的产物,它的直径居然被引力压缩到了15公里。我的天,在比例上,这等于把一座上亿吨的大山压缩成一个氢原子的体积!与中子星相比,白矮星的物质密度也是小巫见大巫了。如此高度致密的星球,其引力究竟有多大?你甚至无法形容,没有概念。在天体力学中,一个星球的质量与密度至关重要。
    质量和密度越大的星体,引力就越大,想逃离它就越困难,必须有足够的速度。人类发射地球卫星,火箭把卫星垂直送上高空,然后必须把它横向加速到11.2公里/秒以上,这样才能克服地球引力。在月球上发射绕月卫星,这个速度只需要2.4公里/秒,因为它质量小,密度也不大。地球是太阳的卫星,地球绕日飞行的速度至少要620公里/秒,以保持足够的离心力,否则就会跌落到太阳表面。如果在中子星上发射卫星,这个“逃逸速度”则要达到每秒数千公里。那么设想一下,更大质量的恒星坍塌以后形成的星体,其表面引力比中子星还要大几十倍,接近极限,以至每秒三十万公里的速度也难逃离。这个设想,在理论上不存在任何问题。就是说,它自身产生的光子(光速即每秒30万公里)也被被窒息,外界到达的光辐射也被吞啮,除引力以外的一切信息都被扣留禁锢,空间在这里龟缩,时间到这里止步。此时,黑洞就形成了。如此说来,“黑洞”即属于意义重大的“暗物质”,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找它。
    当然,从恒星到白矮星,黑矮星,到中子星,到黑洞,演化过程异常奇特,相当漫长,动辄千万上亿年,超高压与超高温(比如,在太阳这样的恒星中心,温度高达1500万度,压强是地球大气压的3000亿倍!听起来像是胡说八道。),已触及物质的基本结构,涉及量子力学,涉及宇宙物质的来源,原理极为复杂微妙——《黑洞》一书洋洋20万字,也只说个浅表梗概,我这短短博文就更是“皮毛”了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